在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,七里铺村紧邻黄河、小清河、玉清湖,位于济南市“泉城稻花香”田园综合体中心地带,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镇、省级美丽乡村等称号。如今走进七里铺村,微风拂过、稻花飘香、水田千顷、岸柳成行,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画卷。
而半个多世纪前,这里却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。地不能尽其力,人不能尽其能,贫瘠的盐碱地让老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难题。为了让村民不再饿肚子,全村一代又一代人在“稻改”路上的前仆后继,他们通过种植水稻改造涝洼盐碱地,最终实现了荒田变良田的华丽转变。
以党建引领“起笔”,弘扬“稻改”路的新内涵
“我们村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,经过稻改,从年年闹饥荒,需要依赖国家返销粮食维持生计,到卖余粮村里集体收入增多,整个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”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潘宗卫感慨道。
作为吴家堡街道三次稻改起源地,涌现出李贵仁、房贵林、武如义等稻改带头人,村民们回忆说,“经过总结第一次稻改的失败经验,我们并没有气馁,继续修渠挖河引水,拧成一股绳,劲往一处使,当时吃糠咽菜吃不饱,就咬着牙坚持干,可以说一年把过去四年的活都干完了,就这么拼了过来,第二次稻改终于成功了,当年卖给国家粮食10万斤。”
如今,新时代的七里铺人以党建引领为重要抓手,在班子建设、乡村振兴、民生保障、乡村治理等各项重点任务中艰苦奋斗,以“逢山开路、遇河架桥”的意志和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坚韧,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。
以“三变”改革“运笔”,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
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乡村产业,延长农业产业链条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。
作为吴家堡街道“三变”改革试点村,七里铺村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,把资源利用起来,建立“支部领办、群众出谋、集体决策”的运营模式,带领村民走合作化、集体化共同富裕道路,推动村民致富增收,逐步实现了乡村振兴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发展目标,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
“我们将村民集体土地及闲置旧房屋折合800股,村民以资金入股的方式集资500万元,折合5000股成立了济南七里铺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,形成了集体在主导、家家有股份、村民有收益的多方共赢、良性循环的运营模式。”七里铺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赵君介绍说。
依托“三变”改革发展模式,资金整合聚焦优势产业,使集体经济成为拉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、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,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,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收、农村生态增值,让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以产业兴旺“落笔”,拓宽农民致富新道路
十年前,吴家堡大米是槐荫农业的标签与代名词。如今,吴家堡大米越做越强,随着“槐荫四宝”的强势崛起,槐荫在特色农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。七里铺村以产业兴旺为切入点,依托“田”“湾”“园”“店”,培育产业项目、优化产业结构,实现村集体和村民“双增收”。
做好“田”的文章,实施土地托管集中经营模式,引进五洲农业、锦湘农业等龙头企业,不仅解决了村部分剩余闲散劳动力的工作需求,同时让村民获得了满意的土地流转费收益。流转基本农田900亩,通过机械化种植,推动农田“优质、集中、连片”,实现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,槐荫区产业振兴实现新飞跃,“吴家堡大米”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做活“湾”的文章,利用村三面环水优势,对原有湾塘进行提升改造,在传统白莲藕基础上,培育小龙虾新品种,扩大效益。
做强“园”的文章,整合近30亩闲散荒地修建七里香农业产业园,内含高标准温室大樱桃玻璃棚,夏之梦碗莲种植基地,高密度鲈鱼、嘎鱼、大闸蟹养殖基地,打造区域农业现代化新标杆。
做新“店”的文章,利用破旧房屋建设花园式七里铺生态酒店,成为区域餐饮服务中心。2017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,2022年增长至293.7万元,5年增长率达266%。